时间:2018-6-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这个错误大多家长也犯过,印象比较深刻

咱们就聊聊关于记忆力的话题

  ——————————————————

  在我国大约有90%以上的父母们正在用不正确的方法教育着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十二大误区:

  一、专注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养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在初生时是一个非常可恶的小动物。”要培养成人须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人化”过程,如果在教育“人化”过程中,作为人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教导和正常的精神供氧,而总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来让孩子“人化”,这样便走进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最后孩子人化的过程就不完善。

  电影《闪亮的风采》中钢琴师一生的悲剧——父亲粗暴的只要求他单纯学习钢琴技能,最后导致他在技艺上成为大师,在精神上却变成了一个残疾。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大部分家长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孩子来说父母们认为此时此刻你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这一点没错,关键是学习什么?怎么学?如果孩子的兴趣、潜能被开发出来的话,学习将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反之,孩子是在被父母强迫和高压下机械地学习,那对孩子来讲学习就是一种灾难,太痛苦了。

  二、认为打骂完孩子后只要哄好就没事了,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这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个大误区。孩子在被打骂完之后,表面上哄好没事了,实际上他被打骂的感觉永远地存留在潜意识里,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成年以后总是出现一种紧张、焦虑、自悲、情绪低落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骂时的一个恶性“心锚”留在潜意识里,构成了他现在的潜意识性格。一旦有相同的环境因素触发的时候,便会诱导出他当时被打骂时的一种生理反应——恐惧、焦虑,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心锚”。

  孩子在七岁之前很难搞清楚为什么会被打骂,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经历,他才能理解为什么同样的行为会有不同的待遇。如果父母破坏性地打骂完孩子,一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难再调整过来。孩子的天性是讨好父母,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给他带来快乐,又能获得父母的确认、表扬、鼓励,他才会积极地去做;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认或受到批评,他的生理就会发生反应,神经系统开始僵硬,表现出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既做不好,也学不会。

  人的思考模式是联想运作,人脑中的任何两件事都可能形成联系。童年所受到的伤害会永远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三、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让孩子多多参与家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等等以此给孩子以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温暧,因此孩子学会了感恩。如果家庭没有温暖的话,没有人会对父母感恩。当一个人没有感恩就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让父母高兴,理解父母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他会认为不感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许多富家子弟的悲剧。父母创造财富越大,给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负义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说这种观点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根本性误区。

  四、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惟一方法

  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告诉你这一点是不对的。因为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不用批评的方法改掉孩子的缺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孩子的成长是在优点被确认并且逐渐放大,进而替代了他的缺点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被确定而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如果父母的批评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向孩子本身,那么孩子会改正他的缺点。否则孩子会感觉自我价值受到伤害,感觉自己是低劣的,无能的。这样他不但不会改掉缺点反而会愈演愈烈,最后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所以,批评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用不好会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五、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确认、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

  孩子的天性是要讨父母喜欢,对于孩子的真实行为父母给以确认、鼓励和表扬是建立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关键,会激起孩子更向上发展。

  只有在孩子没有做到相应的程度时,家长便用虚伪并且夸大的语言虚情假意地去表扬孩子,这时才会导致孩子不知深浅,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或者时间长了他根本就不信你这一套了。

  所以,表扬孩子的行为并不必然会导致骄傲,关键是如何表扬!

  六、认为学习过度会累坏人,用脑过度会伤身

  我们的教育是被动式、填鸭式、强迫式的教育。我们家长也这样做,才会使孩子觉得课业量大。如果我们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那他们学习起来会很轻松。

  根据脑科学研究,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良性情绪下学习,他是不会受到伤害或感觉痛苦的。对学习来说这是没有因果联系的,我们无法改变外面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所以,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很容易轻松的事,他的潜能是无限的。他才会毫不费力地去学习,不需家长做多少事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工作量是一个心理的量,如果心理上一个尺度被超过原先的尺度,就会感到累。人的心理和智商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取决于他的心境,看他们怀着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心境去学习。

  现在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的潜能开发已经推到零岁,早期研究认为的从七岁教育做人,智能开发的观点已经不适用。实际上现在教育已经提前到胎教,在人零至三岁时是语言黄金期,这时把几种语言输入孩子脑中,他并不会全部记到潜意识里,但到七八岁时学习语言会特别顺畅,错过这个黄金期再学习语言要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

  七、有条件地爱孩子

  我们教育孩子时总说的语句:你要好好学习,我就会给你什么什么,就会怎么怎么样。只有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家长才会给相应的条件,这叫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会直接导致孩子根本学不会感恩,学不会自律。我的行为是为了换取你的那个条件而做,如果一个人是在有条件的环境中长大的,它的自我价值根本就确立不起来。当父母无条件地爱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被爱的,我们才会产生安全感,产生自我价值感。

  当我们在孩子作出相应的行为不能给相应的爱的时候,在孩子心中根本激不起做人的尊严和安全感,我们必须把对孩子的爱和孩子的行为分开。即使孩子的行为恶劣,你仍然要无条件地去爱孩子。这是确保孩子自我价值形成的惟一方法,是父母的爱确立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孩子的自我价值建立起来了,他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调整,否则一味地指责孩子的行为一点意义都没有。

  卢梭说过:“我们待别人的态度实际上最终是别人待我的态度”。父母奴役支配我们,我们学会粗暴对待别人,是因为别人粗暴地对待过他。因为在人之初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当一个人有条件地被爱时,他就会知道爱这个东西是需要交换的,只有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否则只是一种交换。

 八、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

  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恰恰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太缺乏耐心。

  孩子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行为才能把一个生活技能记住,请回忆一下马迪?金的诗。孩子们太弱小无法反抗就会记在心灵里,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过,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有逆反心理是件好事,它说明孩子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跟你战斗。他不问你的话对错,他采取的对策是对你所说的话一概对抗,这叫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说明他有自尊心,如果一个人自尊心被伤害,没有逆反心理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玩世不恭,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表面应付,实际不听;另一种是没皮没脸,一旦自尊心伤害,说什么都没用。

  自尊心是精神人的极点,要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为真正的人,一定要保护好他的自尊心。美国大教育家说过:“教育无小事。”所以说,只教一次就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经过反复行为,被鼓励,被确认,才学会最初的生活技能的。除了吃饭之外,其它生活技能都是要学来的。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九、放任不管让孩子自然成长

  有些家长太忙,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自然成长。有种理论说孩子在自然状态成长是最好的,实际并非如此。

  一个人的潜意识,它无时无刻不在运作。它把所有的周边信息接纳进去,要不进行教育,孩子会按照自己在周边环境中所采集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最初对世界认识。如果最基本的做人观念,最基本道理不通过行为,对孩子在脑海中进行确认,他是没有办法学会的。

  有些家长经常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教育孩子这是非常荒谬的。在孩子心中,每一代人激发点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按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找出生存环境,找出他的生命的积极条件。每个人的激发点不同,对生命的体验也不同,我的教育思想是一定要把孩子当人,不能当动物或机器,这是一个根本点。要看他所处的环境,让他怎么成长。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理所当然地认为,曾经激励过我们的故事就能激发现代的孩子,这是完全错误的。美国每一代人都有独立的价值观。

  教育孩子时不能放任不管,我们要把做人的根本价值、根本规则贯输到孩子的脑海中。按照孩子的世界,按照孩子的激发点,把孩子激励起来。所以,教育孩子根本的黄金定律是引发主动情绪。如没激发出来而用强迫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放任不管孩子有可能顺其自然无法控制。孩子大脑中的信念及形成的观念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你发现孩子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时就为时已晚。

  观念一旦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个人最难的不是接受一个新观念,而是放弃头脑中已形成的旧观念。

  十、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输不起

  这是因为许多家长自己有过个人奋斗的历程,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能更进一步。动机是良性的,也搭上了许多辛苦。令人可悲的是家长们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铸造了孩子一生的悲剧,原因就在于输不起。如果没有对孩子的刻责批评,孩子可能会好得多。

  如果孩子父母中有一个良性供氧者的话,不会形成大的偏差,只是动力不足。如果双方都是良性供氧源,孩子成为天才是很容易的。如果父母有输不起的思想怕孩子失败,怕孩子竞争不上去,怕孩子将来变坏,正是父母怕的心理把孩子推向父母所希望的相反方向。更甚者,正是父母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了万丈深渊。

  十一、用别人孩子的成绩跟自己孩子比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试图用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取得成绩来和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励孩子。这样做其实是大错而特错。这样只会一次又一次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精神。让孩子永远会记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觉,各位家长一定不要滥用比较。

  我们所说的误区,实际上就是陷阱,我们用通常的错误方法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希望中的相反的孩子。卢梭说过一句天才的话:“父母费了太多力气,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坏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可谓经典名言,家长们应该牢记,并赶快觉醒吧!

  十二、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这种观点是影响我们最深刻的民族垃圾。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悲剧。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在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讲了奴役与支配的来源,父母让孩子无条件服从,“因为我是你爸,是你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这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与支配两种可能性的认识。一种是我离不开对方,对方是个比我更强大的个体,供我吃穿——导致支配;另一种奴役,对方是奴隶主,它拥有我的身体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财产。

  这样在孩子成年后就产生两种根本性的性格特征:要么支配别人,奴役别人;要么被人支配,被人奴役。就是无法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人格。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因为你无法证明你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就象孩子想吃香蕉而你却认为苹果才富有维生素,所以吃苹果是对的。这只能证明是你的看法,却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

  今天我们聊一个关于记忆力的话题

  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前一天看了很多,结果第二天想想,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感觉自己记忆力越来越不好了,不由感叹“哎,老啦~记性越来越差了”

  其实这里面啊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点呢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可以发现人在学得知识一天后啊,如不复习,就只能记得25%,一周后呢可能忘的就差不多了

  另一点呢是蒙特梭利说过“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什么是感觉呢?比如大家听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看完一篇文章大部分都没什么印象,只有小部分与自己有相关类似经历的或是感受过的,会印象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天,如能够真正的学会记住一个知识点,使之变成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成人如此,那孩子呢?

  我们再想想文章中第八点提到“认为只要说一次孩子就应该记住,教一次孩子就应该学会”,自己有没有对孩子犯过这样的错?因为教过、说过孩子没记住,而批评孩子?

  孩子比我们经历和感觉过的东西要少的太多太多了,没有感觉过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或是抽象的东西,只有靠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比我们成人能靠理解来记忆来的还要困难

  我们成人记不住,忘记了,我们不会惩罚、批评自己吧?那也请不要再责怪孩子,请像对待自己那样宽容和有耐心的对待孩子,给孩子时间,别着急,让孩子慢慢成长。

  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季节,一天进步一点就是收获……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医院
白癜风复发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veyouocococ.com/zlkfwq/zlkfwq/111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