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简述游戏的早期游戏理论

(1)霍尔-复演说:游戏是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2)席勒·斯宾塞-精力过剩说:游戏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彪勒-机能快乐说:游戏是儿童从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格罗斯-生活准备说: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拉扎勒斯-帕特瑞克-娱乐放松说: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6)博伊千介克-成熟说:游戏是自由、主动发展、适应环境的表现

2.试述当代的游戏理论,并说明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1)精神分析理论

①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中包含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使儿童摆脱现实的管制和约束,发泄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

②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自己的精神创伤

(2)认知动力说

①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扩大和巩固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游戏中儿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

②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感知运动阶段,一般是练习游戏;前运算阶段,出现了象征性游戏;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真正的有规则的游戏

(3)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游戏中反映着各种文化和亚文化对不同类型行为的重视和奖励差异

②班杜拉认为,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他们模仿成人的社会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学会在坚持自己权利的同时又服从游戏团体中的要求

(4)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①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

②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③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3.简述帕腾对游戏的分类

帕腾按社会化程度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无所用心的行为:什么也不做,在房子里走动张望

(2)旁观者行为:看别的儿童游戏,自己不参加,有时开口教别人怎样做做,但自己不参加

(3)单独游戏:多见于2~3岁,和别的儿童不发生关系,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使用别的儿童所用的同样玩具,做同样的游戏;但不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2~4岁达到高峰

(5)联合游戏: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有时还互相借用玩具,但尚未组织化,4岁以上达到高峰

(6)合作游戏:集团意识明显,出现领袖,5岁以后出现有规则的组织化游戏

儿童从4岁左右开始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的现象日益增加。在平行游戏、联合游戏阶段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别的儿童的存在,似乎有共存感

4.简述元认知的含义和成分

(1)弗拉韦尔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2)元认知具体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元认知调节

①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人(对自己和他人作为记忆主体方面的认知)、任务(对任务难易的认识)和策略三个知识范畴

②元认知自我监控:将记忆进展与记忆目标相比较,了解自己所处位置。有时包含“元认知体验”

③元认知调节:包括计划、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5.简述三山实验、守恒实验和类包含实验的过程和相关结论

(1)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拍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个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具有自我中心性,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即从他人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2)守恒实验:在液体守恒实验中,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液面自然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液体比原来杯子中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5~6岁儿童比较犹豫(转折期),似乎注意到了杯子的粗细,但是正确比率不高;8岁以上的儿童都能比较顺利地说出正确答案

与之类似的还有数量守恒实验。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皮亚杰发现,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却能认为两排糖果一样多

一般而言,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达到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在7~9岁,达到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8或9~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3)类包含实验:类包含是指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的数量大于子类。给儿童呈现4朵红花和2朵白花,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回答红花多。但是当问红花多还是花多时,幼儿期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

6.简述心理理论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测试任务

(1)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一般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2)影响因素:①儿童早期与他人的社会交往②假装游戏③语言的发展④进行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⑤家庭

(3)具体测试任务有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两种

①意外转移任务(意外地点任务):儿童观看实验者和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里的图像。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然后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当他不在时,实验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个地方藏起来。问被试儿童巧克力实际在何处,以及当马克西回来后,他会在什么地方寻找巧克力

②表征变化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向儿童呈现一个玩具的盒子并问儿童里面是什么。儿童一般回答:“玩具”。然后现在过来另一个小朋友,他会认为玩具盒里装的是什么

7.试述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或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并进行评价

(1)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论:皮亚杰以科学方法研究道德发展,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

①前道德阶段: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自我中心、感情泛化、易冲动,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该阶段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②他律道德阶段:又叫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受自身以外的标准支配,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或者是好,或者是坏,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

③自律道德阶段:又叫道德相对论阶段,10岁以后,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意识到规则是可变的,判断行为时考虑行为动机和意图,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惩罚较温和,带有补偿性

(2)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4~10岁)。儿童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服从于得到奖赏、逃避惩罚的道德原则。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此时儿童专注于行为后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儿童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予的回报来考虑服从原则,他们以被满足的程度来评价行为

②习俗水平(10~13岁)。儿童将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他们服从法则以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寻求认可阶段。儿童希望取悦他人、帮助他人,会根据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作为评估行为。阶段二,顺从权威阶段。儿童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心、自己的责任,显示出对较高权威的尊重,并力图维持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道德观完全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进行选择。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法制观念阶段。人们以理性方式思考,重视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认为依法行事是最好的行为方式。阶段二,价值观念阶段。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行为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

柯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事实上,有些人直到成年也没有超越寻求认可阶段或顺从权威阶段

(3)评价

①柯尔伯格通过量化的、客观测量的方法研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观讨论的道德问题,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②柯尔伯格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男生,因此很难将结论一般化

③柯尔伯格认为,同龄儿童,男孩道德发展水平高于女孩;而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只是男女道德发展不同方向的反映,不代表男孩道德水平高于女孩

(4)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①要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形成

②教学中要尊重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③需要科学分析儿童道德行为的根源,科学引导

④要为儿童树立道德榜样

⑤教学中要奖励良好行为,增加儿童的道德意志

8.简述侵犯行为的理论,并据此谈谈怎样控制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的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死本能是敌意性、攻击性冲动的根源

②生态学理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它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

③新行为主义理论:挫折导致侵犯行为,攻击行为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

④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⑤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信息加工过程包括编码(译码)过程、解释过程、寻求反应过程、反应决策过程和反应执行过程

(2)侵犯行为的控制:

①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veyouocococ.com/kfzlyx/kfzlyx/161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