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新媒体与公众文化创造力》

王欢妮著

一本探究新媒体时代

公众创造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能力的著作

新媒体与公众文化创造力来源

最经典的哲学问题被通俗地归纳成三个小问题:(1)你是谁?(2)你从哪里来?(3)你到哪里去?这些看似基本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并不容易。同样,关于创造力的来源,也有点类似。目前,“创造力是什么”不再是困惑研究者的问题;“创造力从哪里来”和“创造力到哪里去”的困惑尚未真正得到解决。其中,探讨“创造力从哪里来”最具现实意义。针对这个困惑,我们选择从新媒体对公众文化创造力影响的角度具体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公众文化创造力来源。

(一)文化匮乏感与公众文化创造力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研究领域,关于公众“知的权利”(亦称“知晓权”)的理念早已被普遍接受。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从权利保障的角度展开。作为权利的“知晓”,强调的是个人获取外部信息的资格。作为个体的公众对自身信息的认知,通常被纳入新闻传播心理学的范畴,新闻机构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选择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作为传播的内容,以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外部供给的文化信息仅仅可以部分满足受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无法满足的部分只能由需求者个人寻找替代的方式。这样,前面提到的“知晓”就从普遍的权利保障转变成个体的知晓欲望。这种欲望是公众文化创造力的逻辑起点。

文化需求的知晓欲是个体认知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这种认知伴随着个体的高级精神活动,只有当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达到某个高度时,这种超越现实供给的需求激发了个体的特殊知晓欲望,这样的认知才得以形成。这种认知建立在个体的文化智力基础之上,得不到满足将加速思维的速度,而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行动。在柏格森看来,人类的智力关系到对行动的需要。从对行动的需要当中,可以推论出假定的行动以及智力的真正形式。柏格森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通过回顾智力的种种功能,发现“智力从不会安逸,从不会彻底满足,除非它正作用于无机材料,更具体地说,正作用于各种固体材料”。

沿着柏格森的智力分析思路可以推断:智力的不安逸刺激个体信息消费的升级,这种升级增加了智力的不满足感。这种“不满足”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看来,智力的不满足在本质上属于信息消费层面的供需矛盾。供不应求是人类智力活动的常态,不满足源于供给的匮乏。虽然这种匮乏具有常态性,对这种匮乏的认知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制约。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随时可以意识到自身的需求无法通过外部的信息输入满足自身的全部需求,相反意识到某个方面(比如文化)需求的匮乏并不常见。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匮乏现实时,这方面的供需矛盾才从潜在层面的矛盾变成现实层面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刺激个人摆脱匮乏的欲望,摆脱匮乏的过程是个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匮乏感与创造力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匮乏感强烈的程度决定着创造力发挥的程度是否强劲。可见,只有理解了匮乏的本质是人对自身需求的绝对性矛盾这个客观现实后,才有创造的动力。这其中,人的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创造力研究最先从心理学得到发展的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了自身矛盾与创造力的关系,认识到这种矛盾是需求的失衡所致,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的自身矛盾的运动而发展。匮乏感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供给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匮乏感。基于这样的认知,继续细化个体认知的文化匮乏感。文化匮乏感包括了两类:(1)因自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的匮乏感;(2)他者需求引发的次级匮乏感。之所以区分文化匮乏感的类别,源于不同的类型所需要的文化创造力不同。前者是一种原生的自发的认知意识,这种意识的强烈程度通常并不强烈,这是因为文化需求属于精神层面需求,这类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安全距离较远,欲望的强烈程度并不明显。后者是有外力因素的介入,解决文化供需的矛盾有义务或责任的因素在内,受外力驱使所产生的次级匮乏感更容易刺激一个人的文化创造力,这样的创造力满足的是他者的需求。在这种状态下,他者与创造者的距离的远近、利益关系的疏密程度与文化创造力的发挥程度相关。距离远近与文化创造力负相关,利益关系与文化创造力正相关。

对于文化匮乏感与创造力的思考,需要遵循抽象思考和现实问题两条路径。在完成抽象的思辨后,接下来需要思考他者需求导致的次级匮乏感与文化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包括对公众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方式的改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较大的有限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范围。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公众的匮乏感,包括文化需求的匮乏感。这与环境的变化有关,互联网构建了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将每个人环绕其中。用户或非互联网用户均受互联网影响,认知范围不同程度地较互联网出现前的同龄人得到扩大。人们突然发现他们缺少的东西更多了,这种匮乏感对传统的文化环境提出了挑战。如果文化环境不能适应文化创造的成长和表达,那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veyouocococ.com/kfzlyx/kfzlyx/183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