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与智力开发--智慧修学与禅定
大乘佛教给菩萨行者提出了学通百科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当然需要充分开发智力潜能,才有可能实现。在这一宗旨下,佛教形成了自家的一套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特质,就在于学习与禅定的结合。佛教智慧修学方法的特点,可用禅诵结合、解行相应、止观双修十二个字来概括。 禅诵结合,是释迎牟尼为其出家弟子制定的学修制度,佛典中将僧尼的正业总结为一禅二诵,禅即坐禅修定,诵指读诵佛典,包括研究、讲解、讨论等,读诵内容除佛典外,也有世典。戒律规定僧尼须以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佛法,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佛教以外的“世典”。读诵的方法,与世间的一般学习方法无异,不外朗读、背诵、思索、请问、辩论等。藏传格鲁派的僧尼教育,承晚期印度佛教之制,特重辩论,与西方人的学习方法相近。不同于一般学习方法之处,是佛教之读诵,必须与坐禅相结合,一日之中,禅、诵相间,禅定在这里有被作为学习方法的意味。坐禅与读诵结合而修的意义在于;学习须有专注不散的定心,《成实论》卷十四云: 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 藉禅定的锻炼,可增强自主其心、专注一缘的能力,可排除驰逐扰动的杂念,使人学习时能专心致志,收事半功倍之效。在静定中,杂念干扰被排除,心明如镜,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能加强学习效果。而且,禅定还具有健身、养脑、锻炼智力的作用。 解行相应,是佛教所强调的学修佛道的根本原则。解谓理解佛法义理,行谓修行实践,三学六度四摄等的实修,包括禅定在内。解行相应,有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意味。当然,佛教所说修行,仅指对佛教教义所规定的修道课程之履践。佛典中多处强调解行必须相应,谓止于多闻,增益邪见,有解无行,如“说食数宝”。《华严经》喻云: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又说“如人数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楞严经》谓“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修行内容中,对于获得智慧而言,以禅定最为重要。由戒生定,因定生慧,智慧必须通过修定而证得。佛学所说闻思修三慧中,闻慧由读诵、听讲而得,思慧由深思熟虑而得,皆属理性认识,不堪断灭烦恼,只有通过禅定等修行所证得的修慧,超越理性认识,具有断灭烦恼、自然与真实相应的巨大力用,乃解行合一、真正有用的实智慧。闻、思、修的学习途径,构成佛教独特的学习方法体系。 止观双修,是佛家禅定的基本法则。禅须止观双修,或从止入观,或从观入止观双运,或直接调心与真如相应,入止观双运、定慧一体之境。通常多从止入观,在止的寂定心中运用理性思维观析,尤反观内照,参究心性,是佛家学习方法中最为关键、最值得注意之点。在静定心中思察,可充分发挥潜在的直觉功能,直觉到日常无法观察的微观、宏观现象,尤内究自心性相,令固有智慧显现。这种方法,对探索生命、心灵现象的“灰箱”,如实地认识自己而言,也许比用人造的仪器从外面探测要更易于把握实质,深察洞视。今气功科学界便有不少人认为,生命的最极秘奥,须用东方传统的“内求法”,在气功实践中去探求。所谓内求法之最成熟者,当数佛家止观法门。 以上三要点说明:佛家学习方法的独特之处,是以禅定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为开发智力潜能、获得超越性智慧的必经途径,以在禅的寂定心中观析内究为直窥身心世界本面的根本方法。佛教所提出、实践了二千多年之久的这种禅定学习法、禅思内求法,在开发智力潜能方面极富价值。 佛教不仅把禅诵结合制度化,而且还设有一类专求提高理解、写作、辩论能力、获得世间工巧技术等知识技能的禅。大乘九种大禅中,一切行禅所摄“名缘禅”旨在通达一切名相概念;“义缘禅”旨在通达一切义理;除烦恼禅所摄“开悟禅”旨在令他开悟;此世他世乐禅所摄“为造不颠倒论禅”,旨在写出宣扬佛法的论著;“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旨在掌握书法、数学、算计、工巧技艺等世间技术。大乘经中还有“解一切众生言音三昧”者,以能顿通各种语言乃至动物的语言为旨。这说明佛教认为禅定有提高智力、加快学习效果的效用,并设有以学习世间知识技能为内容的禅法,尽管此类禅门的具体修习法则在佛典中语焉不详。按《华严经·十地品》的菩萨道十地阶次,第五地菩萨通达世间一切学问技术的智慧,是在第三地成就了禅定和五神通的基础上获得,并非依通常学习途径而致。 佛学还进一步认为,若修持尤禅定功夫达到很高层次,不但能大大提高智力,而且可使心智结构发生质变,本有超越性智慧显发,变人为智力“超人”,顿得一切知识技艺。《华严经·十地品》称达菩萨第七远行地时,心智发生转变,“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就连专门的世间技术等禅也不用修习,便会自然顿知一切,随念精通百科。这种智慧,到了佛地,当然会更加圆满,能不加功用,一念顿了,圆证一切种智,世出世间的一切无所不知,成为全智。不管佛教圣者是否真正证到了全智,这种由禅定等修持而改变心智结构,实现人生命的自我变革,变凡人为超人的理想和实施方案,是应予肯定的。 禅定提高智能、改变心智结构的效用,可以佛教史传中一类顿悟开慧的例证来说明。此类人物,或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文化水平不高,但一旦参禅开悟,便会顿然表现出卓越的智慧。如禅宗六祖惠能,本识字不多,而开悟后所说《坛经》,被誉为中国佛教徒所写的一本最好的佛学著作,独尊为经,证明了他所说的“下下人有上上智”。后世禅宗门下,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识字,参禅开悟后深通佛学,辩才滔滔者不在少数。当然,他们的智慧,主要表现在对心性或佛理的解悟方面。但其中也有因禅而突发其它方面才能,尤其是发诗才文才者。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会稽僧法云,“为童子时,初不识字,因扫寺廊,忽若有省,遂能诗”。明末高僧憨山,文化水平原本亦不太高,在五台山参禅过程中,诗思泉涌,以后诗文书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近代名僧寄禅(八指头陀)识字亦不多,参禅后以诗名世,其诗稿中,错别字尚不少,然诗的意境、文字还是很不错。现代高僧太虚,学历亦不深,自阅经开悟后,博通佛学,并兼通东西方各家学说,文章、诗歌皆佳,著述达四百万言。这种在佛门被称作“开慧”的现象,大抵是由禅定开发了一定潜能的表现。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五章佛教禅学与现代人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年开始研习佛法。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心一禅个人ngyi 中科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veyouocococ.com/zlkfmj/20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