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和老师们谈谈书法

邓州市二高中常德成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符号,普及书法教育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强化书写技能等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国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十分重视。国家教育部九年内连练发文十六次,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并明确制定了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书法掌握程度的要求。“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只有传承才会有发展。“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五千年了,它依然年轻,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书法以其绚烂多姿的形态,陶醉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信仰。

而如今,学校的书法教育滞后了,在全面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今天,书法逐步被边缘化了,是一件十分令人痛惜的事。如何进行书法教育,如何更快地弥补的历史欠债,如何溯本清源提高自己的书法素养,如何引导教育学生热爱书法进而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笔者幼承家学,醉心书法研究,书法临池未间断,学习书法理论,遍临书法碑帖;从事书法教育多年,系统学习了书法教育的系列课程,笔耕不辍,资质愚钝,略有建树,奉献拙文,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我们简要了解一下书法发展史。简而言之,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技艺。相传远古时期,仓颉创制文字时“天雨粟,鬼夜哭”,足见文字的发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时起,就有了文字的书写方法问题。之后,相继出现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史籀篆书、石鼓文等等,秦统一了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命李斯、赵高等人简化大篆成小篆,并书写样板推行全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书法有了一次顶层设计,极大的地促进了汉字的普及和发展。

隶书的出现,改变了文字发展历史。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秦代时,官方文字是小篆,但是书写更加方便的秦隶在下层官吏文书中普遍使用,秦隶被称为“古隶”;秦亡汉兴,秦隶逐步简化成汉隶,又称为“今隶”,文字发展至汉代,才被成为“汉字”,书法也日渐兴盛,相继出现了代表不同风格的隶书面貌:《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和《史晨碑》。相传程邈发明了隶书,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他是整理和完善者。

“隶变”是书法史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秦隶的快写就成了“章草”,相传是汉章帝出现的,对此,人们莫衷一是。之后,飘逸纵势的隶书逐渐快写,在刘德升的整理下逐步发展成“行书”;笔画厚重的隶书逐步摆脱“蚕头燕尾”,在钟繇的整理规范下,逐渐形成了“楷书”;汉代草圣张芝改变了草书的面貌,开创了一代草书风格。时值汉代,中国书法的基本面貌基本已经基本确定了下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是中国书法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书圣王羲之、亚圣王献之,史称“二王”。王羲之师承女书法家卫烁,潜心研究书法,发展了楷、行、草,对书法的贡献至今无人超越,其子王献之承家风,拓展行书和草书的空间,面貌一新。在这一时期,出现“北碑南帖”不同风貌,魏碑和南方的文人书法共存,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现象。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尚韵。

唐代是书法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大力倡导书法,在弘文馆设立书学,推广书法教育,他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促进了中国书法大发展,确定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和“二王”书法体系的主流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史称“初唐四杰”)、张旭、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书法大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是:尚法。

唐末的杨凝式上承唐、五代十国,下接宋代书法,把唐代书法精义传承到了宋代。宋代出现了“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一说是蔡京)”四大家,他们一改法度严谨唐代书风,强调书法的风韵,不计较书法的技巧,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是:尚意。

元代,出现了大书法家赵孟頫,他师承“二王”,取义宋代书法,开创了楷书新风貌,史称“赵体”。自此,楷书的四大体系已经完成。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是:尚态。

明清时期,书法进入了痛苦的挣扎和研究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王铎等书法大家;清代金石之风盛行,困惑书法家们回归篆书、隶书研究,大力发展了篆书、隶书研究,大力提倡碑学,抑制帖学,对此,人们莫衷一是。

之后,书法研究渐渐衰落,时值今日,书法研究跌入谷底,而且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我们大致了解了书法的发展历史,接下来简要探讨一下如何练习书法的问题。书法练习注意的问题:

第一,用笔问题。人们容易把“用笔”混同与“运笔”,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就是笔法,笔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者书法的好坏。用笔首先就是执笔姿势问题,现在通行的“五指双钩直握法”,经过研究发现,在书法发展历史上,“三指单钩斜握法”是主导地位的。其次是笔法技巧问题,不同书法技巧就会呈现不同的书法风貌。

第二,结体问题。汉字的结体,就是常说的“间架结构”,比较著名的是唐代欧阳询《结体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大字结体八十四法》和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第三、墨法问题。关于书法中的墨法与国画中的“墨分五色”不是完全相同的,讲究浓、淡、枯、燥、润、涨。我们只有勤加练习,根据不同字体对墨的要求,运用不同的墨法。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用浓墨,草书、行书用淡墨。

第四,章法问题。章法讲究的是篇章布局,对于一篇作品来说非常重要,要多看、多研究古人的法帖,慢慢领悟其中的妙处。一般来说,篆书、楷书横成行竖成列,字间距小于行间距;隶书很特殊,因为其字形宽扁、左右舒展,所以字间距要大于行间距;草书、行书篇章非常自由,要多加练习方能悟透其中妙处。

第五,气韵问题。这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就是书写着对作品把握和气质的抽象表现,一般讲究,气韵天成。

第六、风格问题。要先博采众长,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风格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不能像现在的流行书风那样,不临池、不传承、不取百家之长,胡写乱画就说是自己的风格。其余的都不是书法的核心内容了。

一句话:一篇书法作品,贵在用笔,成于用墨,雅在气韵,美在布局。

学校书法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姿”问题:就是学生们在练习书法时的“坐姿”和“执笔姿势”,良好的“双姿”会促进学生的写字、书法水平的提高。

第二、“临帖”问题:不管是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都应该临写古人的古碑帖,尽可能不要使用今人的字帖;汉字有不同形态,都放在“通用格”里面不科学也不正确,使用“米字格”、“回宫格”、“九宫格”这些古人行之有效被大众认可的书法练习纸,才不会把书法走偏了、走错了!

第三、“选贴”问题:推荐使用瘦劲的欧体、雄厚的颜体、刚健的柳体、圆润的赵体作为毛笔楷书选用的字体。硬笔书法推荐临写钟繇的《宣誓表》、钟绍京的《灵飞经》、赵孟頫的《汲黯传》和《道德经》、欧阳询小楷《心经》、文征明小楷等。

第四、“练习书法”问题:练习书法要做到“三定”,即“定贴”、“定时”、“定量”。

学校书法教育的途径:

其一,临帖、定贴、定时、定量;

其二,选贴,依据学生的兴趣,选取古人的碑帖;

其三,积极进行书法教研;

其四,运运多媒体手段教学,开展各种各样的书法教育活动,促进书法教育的开展

练习书法到底有什么益处,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练习书法?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修身养性,平扶心灵。练习书法时要平静身心,在临池时讲究凝神静气、细详缓临,在汉字的一笔一划中,体会书法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提高自身修养,形成平静、仁和的性情;可陶冶情操,平扶繁杂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恼,与心灵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其中乐趣只有练习书法的人方能体会;练习书法修身养性,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所以说,书法是心灵的艺术。

第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练习书法,要求胸张,背直,头端正,并稍微向前倾斜,使胸与肺有舒展自如的余地。书家在习字之时,因手腕着力运动笔管,往复伸屈,心搏犹如钟摆一样地自然运动,故上肢的运动,能与心搏配合尤著,就好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推拿按摩。在书家的运笔过程之中,通过五指执笔,以五个手指反复运动来调和气血,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于身体的活动能力,从而达到身体内在功能的调节;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大脑的新陈代谢。我国书家历来寿者多,古代的虞世南81岁,欧阳洵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0岁;当代的舒同、赵朴初、启功、武中奇等都是长寿书法家;至于在世的高寿书家更是举不胜举。

第三、造福家庭,充实人生。幸福家庭既需要真挚情感来维系,也需要家庭成员通过健康有益的行为来营造。赌博酗酒等恶习是幸福家庭的杀手,而书法又是赌博的杀手,没见过书法家同时又是赌徒的。一旦爱好上书法,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练字上了,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赌博酗酒吃喝玩乐了。无恶习的人,更能赢得家人的尊重,为家庭增添其乐融融的幸福气氛。练字的人,全身心的投入书法中,烦恼皆消、宠辱皆忘,生活会很快乐、很充实。在挥毫泼墨之际,舒散怀抱之时,心无挂碍,心平气和,心情舒畅,怡然自得,持之以恒,乐此不倦。

第四、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练习书法,是一种动与静的运动过程,与体育运动中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锻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取得的锻炼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书法是艺术气功。书家在展纸挥毫之时,人体配合默契,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甚至腰部也都相应地得到锻炼。在书写之时,心静手动,形神合一,心不外驰,专心致志,通过内外的协调作用,使血脉、气路、经络均得到疏通,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第五,遣情舒怀,结交朋友。在窗明心静、清雅安适之时,入砚睢墨,潇洒挥毫,泼墨写意,倾情于笔端纸间,纸上春风笔上开。把情感寄托笔墨,通过笔墨舒发情怀,畅哉,乐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爱好书法的人通过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交流书艺的同时,增进了友谊,结交了朋友。

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最重要的是书法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得孩子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在学习美,感受美,还在实践美。

第一、培养对善美的辨别能力。自幼学习书法,从书法的结构美、线条美、章法美都能很好地受到熏陶,小孩对于真善美的识别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从而,让自己从善若流,近“书”者赤。

第二,培养耐力和自信心。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第三,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

第四,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于书法问题,这里主要谈了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简要回顾了书法发展史、书法练习、学校书法教育、练习书法的益处、学生练习书法的好处等几个方面,限于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再说难免,奉献兹文与老师们共勉。

撰稿:常德成

邮箱:CHDCH

.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治疗白癜风应到北京那家治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oveyouocococ.com/zlkfsq/7651.html
------分隔线----------------------------